使用者經驗用語太過混亂,反而陷入認知困境

使用者經驗用語太過混亂,反而陷入認知困境

Jakob Nielsen 電子報裡提出使用者經驗用語混亂的問題,他認為在過去 40 年發展路徑裡,至少融合了人機互動、使用者友善系統、人因、人體工學、介面、使用者中心設計、使用性設計、使用性工程、使用者經驗、客戶經驗、產品設計等 10 個不同領域的混合發展,造成現在用語得要看說的人是什麼背景,才能得知他的意涵。

舉例來說,使用者需求(User Need)與待完成的任務(Jobs-to-be-done)顯然呈現同一件事情,但前者更為簡潔,後者有點吊書袋的感覺。類似的狀況發生在回顧式測試與合作測試,重放測試與眼動儀,都是對標準使用性測試的調整作法:即觀看一段使用者完成任務的錄影檔,並發表使用性上的意見。

新術語持續轟炸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好像不知道新術語等於落伍的形象,但其他領域沒有這樣,像是心理學一直以來都是以相同名稱存在。類似的用語膨脹也跟職稱有關,都有大量不同的職稱被用來描述幾乎相同的工作職能。美國使用者體驗專業人員協會 2022 年的薪資調查報告顯示,超過 1%的受訪者使用了 18 種職稱(此外,還有更多罕見的職稱被歸入「其他」一類,占受訪者總數的 8%)。使用者體驗職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對我們的職業來說並不是件好事。

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正試圖為一個新成立的使用者體驗部門設計職稱,那麽請不要使用花哨的職稱,因為你很可能需要每隔幾年就更換一次職稱。如果是一位技術人員,就是以技術專業為主要職稱,例如使用者體驗設計師、研究員或是作家,而不是使用者體驗專家這樣非常廣泛卻毫無邊際的職稱。

他探索原因,首先使用者體驗的領域一開始就是從高等教育而來,從很多方面來說,這並沒有什麽問題,因為你並不需要博士學位(或任何學位)來完成出色工作。你需要少量的理論知識,輔以大量的實踐經驗,而這些經驗最好是在課堂之外的工作中獲得。然而,當人們通過同化而非正規教學來獲取知識時,他們往往學不到正確的術語。相反,他們會想到一些他們認為是新的東西,並為其創造一個新名詞,即使它已經有了一個成熟的名稱。

令人遺憾的是,使用者體驗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一個受壓迫的領域。這意味著與我們過去相關的術語可能會因為過去的低信任度而受到玷污。例如,可用性(usability)這個詞在 20 世紀 90 年代使用得很多,但是,他們想用更「現代」的詞,希望這些詞能更有威望,並由此聯想到他們是更成熟的從業者。顧問公司加強用語的權威性,例如沒有一個人願意自己的使用經驗設計方法 99% 與其他人重疊,所以非常多用語來顯示自己的專業性。

Jakob Nielsen 建議 2 種方法來解決此類型的用語膨脹問題:首先對不同的名詞,卻有相同意義的用語說不,將那些小調整都放在意涵裡面。其次是教育,引述新用語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們不知道過去有類似用語,這個時候有基礎訓練的人更容易連結,也不容易用錯。

最後他呼籲:不要重新發明輪子。不要重新發明「使用體驗」或其他既定用語。把你們的精力投入到為使用者做出更好的設計上,而不是浪費時間在用語上吹毛求疵。

UX Vocabulary Inflation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