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日。The Correspondent 刊出一篇有關兒童遊玩的重要性文章,認為對孩子們來說,遊玩是最自然也是對他們最好的日常活動,主張應該不要限制兒童玩的時間。現在遊玩時間據統計,美國 1981 – 1997 年孩子們的遊玩時間減少了25%,香港的兒童在外遊玩時間,竟然比監獄的犯人還要少的狀況。
文章裡搜集的科學文獻也顯示,在動物研究中,幼小的動物遊玩是一項學會如何找尋食材、戰勝環境與威脅、也不借助父母或長者的幫助的極佳方法。人類的幼年期比動物還要長很多,也就是讓幼童在需要學習自己能力的時間裡,能夠藉由遊玩找到生命的進步。遊玩的重點是找到自己的強項,了解自身能力在哪裡,以確保自己的生命安全。
為什麼遊玩不需要帶有目的?從現代教育家的角度上來看,遊玩-學習的矛盾應該還是以學習為先,不過依據研究結果,如果把遊玩當作學習的一環,反而會傷害了遊玩的本質。例如認知發展學者 Elizabeth Bonawitz 的研究中,如果父母期待兒童在遊玩的時候能接收指令,會直接降低遊玩的學習水準,相反的,沒有指示不設限的自由遊玩才能夠提高學習品質。
遊玩的背景應該是「學習必要的經驗與技能」,所以這裡指的遊玩比較偏向自由找到遊玩的素材,或者是像樂高等沒有規則的玩具,讓孩子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結論是,人類為了什麼而遊玩?應該是想要快樂或是開心的感覺,這是一種出於本能的生命特質。不過,這不是遊玩的全部,透過遊玩能夠產生動機,讓兒童們可以有好奇心跟「開心」的體驗,也許才是遊玩中學習的重要背景。
這跟現代教育系統思考也有很大的不同,目前都是希望孩子們在一定的時間遊玩,以養成規律的習慣。另外,玩具也是阻擋遊玩樂趣的殺手之一,這裡指的是商業操作的玩具,例如女孩們都打扮得像冰雪奇緣裡的愛爾莎,手上拿著魔法仗,看起來滿足了她們角色扮演的需求。事實上,打扮成為愛爾莎會少了摸索自己個性的機會,甚至大人世界會試圖影響女孩們成為自己。
大人們看著兒童遊玩,要試著不要插手紛爭,也不要想要解決卡在樹上的孩子們,只要仔細觀察,應該就會改變自己對於教育的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