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逐漸魔球化,失去比獲得還要多

世界逐漸魔球化,失去比獲得還要多

「魔球」代表的是棒球界的數位轉型故事,運動家隊聘用資料工程師分析比賽內容,能夠針對各種狀況贏得比賽,後來普及到整個大聯盟。魔球也改變大聯盟比賽結構,現在打者已經知道如果打出高角度的飛球,形成全壘打的機率大,代價是三振比較多。1990年代安打比三振出現的機率還高 50%,現在打者為了打全壘打,三振機率變多連帶著安打就變少。

棒球之外,NBA籃球也出現魔球化現象。拜三分射手之賜,資料分析投三分球的得分機率高於兩分球,造成目前比賽以三分球為主,禁區肉搏的場景反而成為稀奇景象。如果比賽能夠藉著資料分析等數位轉型方法改變贏得比賽的結構,就能夠類比到任何競爭,甚至交易都會改變結構,但這個對人類來說有甚麼樣比較大的影響?

宗教學者 James P. Carse 認為人生有兩種遊戲,第一種稱為有限遊戲,第二種稱為無限遊戲。有限遊戲獲勝是有時間、遊戲規則與限制條件,但無限遊戲是不能停止、無遊戲規則、甚至追求參與者最大化利益。所以球賽或是辯論是有限遊戲,結婚是無限遊戲,民主選舉是有限遊戲,民主主義是無限遊戲。

如果比賽變成魔球化,讓勝負不再是規則之內可以決定的事項,若將無限遊戲變成有限遊戲的話,就無法讓參與者利益最大化。舉個例子,美國 90 年代的音樂廠牌曾經因為想要賣出更多唱片,編撰偽造銷售數據以登上 Billboard 排行榜達成目標,1991 年改成直接從唱片行報告數據後,排行榜一夜之間改變:搖滾樂團大幅降低排名,嘻哈與流行音樂霸佔排行榜前幾名。

資料從此改變音樂文化,從此搖滾樂團逐漸潛入地下成為獨立廠牌,越來越多人投入嘻哈與流行音樂領域。文化會因為資料分析改變自身內容,就像是音樂、大聯盟與職業籃球比賽,勝利變得極為公式與模板。

研究粒子物理學,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 Frank Wilczek 認為「美」是「心情高揚感」與「創造與研發複雜性」帶領出來的一種心理感受。像是普通人看畢卡索或是巴洛克時期的名畫,雖然常常看不懂造成心理混亂,卻擁有一種對美感受性。從這個角度看起來,魔球化對「創造與研發複雜性」的犧牲,可能遠大於「心情高揚感」,最後就是多樣性消失。

報導對魔球化的看法或許讓我們有另外想法,或許不只是文化,就連社會本體都可能因資料與演算法逐漸喪失原先的思考深度。我們或許應該多花時間思考,而非追求更精準的資料分析回饋。

What Moneyball-for-Everything Has Done to American Culture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