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付費,一家書店
試想我們走到了紐約的 Strand Bookstore,逛了逛看到不錯的書,不加思索的查了一下網路書店,網路上的價格還便宜幾美元,通常這個時候會陷入深思,到底我是現在要買,還是在網路下單比較好?回頭一想,我正在書店,是書店提供了我這麼好的環境遇到想讀的書,是否該回饋一下?而且,網路下單可能明天才會到,而我現在就在書店裡,乾脆就買了吧不差這幾塊錢。
這樣猶疑的心情可能每個人都會有。但是就像是書店有不成文的行動規範(Code for honor),人們好像必須得要在書店買書,現場購買的行為本身值得嘉許,卻不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誰都知道網路買書已經成為現實。
書店是不是可以從書以外的價格中獲利?
如果書店跟其他展覽空間一樣收取入場費的話,那會有甚麼樣的改變。舉個例來說,Strand Bookstore 每天都有5000人進門,一個人就收一塊美金的數字計算起來,簡單就可以有 5000 美金收入。書店收取入場費的點子老實說也不是什麼新主意,英國書店 Spoonbill & Sugartown 的 CEO Victory Barnsley 幾年前就實現入店需要收取費用,或者像是日本六本木的文喫收取每人 1500 日圓的入場費(含飲料),也是同樣想法。
書店轉型,也有另外一種思維模式。Spoonbill & Sugartown 原先是藝術書店,不過近年來房價高漲,附近居民從藝術工作者轉為商業人士,為了維持營業額,S&S 轉換書籍結構成為旅行者專門店。或者像 Strand 的老闆 Nacy 發想實驗性的商業模式,她實行新的會員制度,免費參加書店辦的讀書會活動,這過去都是需要收費才行。因為活動而走進書店的人變多了,書店氛圍也從厚重的書卷轉換成為認識新朋友的俱樂部形式,這樣一來,順便在書店喝杯茶或咖啡,成為社交場所。換句話說,她讓書店成為接觸新資訊的平台,而非傳統的書迷俱樂部型態。
數位時代起,書店也漸漸的改變自己存在意義,當然,還是街角不可取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