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美國、緬甸跟利比亞三個國家,沒有使用「公尺」作為度量衡,而是用英制度量衡。
外國人到美國住了一段時間之後,每次都要換算英哩到公里距離、華式到攝氏溫度或者是英吋到公分,因為實在太麻煩了,常常會有「為什麼美國不改測量公制到世界基礎呢?」的想法。
其實這個議題在美國也不是沒討論過,1964年的時候,美國標準局(NBS)曾經提出要把英制單位改成公制,說明10年之內必須要慢慢的把標準改好,以免以後跟世界脫軌。1975年時設立了公制推進法,成立美國公制委員會(USMB)。看起來一切相當順利,實際上USMB卻沒有獲得官方與民間雙方的共識,無處可走的USMB只好訴諸法律策定轉移的法規,反遭議會強力杯葛。最後在1982年雷根總統政權之下解散,成了短命的委員會。
P&G的前執行長 Tony SalDanha 寫了一本有關於數位轉型失敗的書:Why Digital Transformations fail,就把 USMB 案例列為討論個案,指出許多公司進行數位轉型的時候,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專案執行,就跟USMB 的作法一樣。「政府只是做了一個沒有共識的政策而已,這個結論太過簡單,其實有更深的含意。」Tony 說。
書中對於企業推進數位轉型的時候所遇到的失敗案例,有不少精彩的解析的同時,也舉出 4 項重要的關鍵點。如果做得好,那就有機會推進真正的數位轉型:
- MTP(Massive Transformative Purpose, 直翻為「最大化轉型目的」)
常常使用的「願景( VISION)」會因為每個人、階級與組織,而有不同的解釋。但MTP不同,將轉型成功最大化的的意義是提供了「偉大目的」,例如 Google 的 MTP 是「整理世界上所有的資訊」,Tesla的MTP 是「可持續能源的運輸系統」,都有偉大改變現狀的目的在。
「最大化目的」就像是壯闊的航海大道,讓參與的人了解數位轉型後可以獲得何等成就,而且,藉由幾乎不可能的「目的設定」。讓企業組織的成員獲得共同目標,產生共同利益體的信念。話說回來,美國USMB無法成功的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沒有MTP,一個明確的目的讓大家了解「世界標準接軌」是什麼樣強大的事情,民眾反而會覺得這跟我的生活無關,導致失敗。
- 氣氛
變化需要環境釀造,其中一個重點是「氣氛」,對於管理者而言,重要的氣氛來自於對於失敗的態度。如果對於數位轉型有信心的話,其實失敗也只是路途中的障礙構不成嚴重問題,反而是對失敗非常在意的化,對於數位轉型必定會造成不良氣氛。
書中舉在 P&G 裡,數位轉型專案團隊會刻意散布這些訊息:
- 比起完美的結果,速度才是重點
- 10% 數位轉型專案成功的話就算全部成功。因為早期 90% 失敗可以獲得許多後期失敗得不到的經驗。
- 在決定的範圍之內可以自由決定該怎麼做,業務範圍之外的話要聰明的避開一些風險。
- 公司內拒絕改變的氛圍一定存在,這是沒辦法的事情。為了保護初步成果,專案團隊必須準備許多支援政策(包括裁員或是改變業務範圍)是必須機制。
另外,有些員工直接受到數位轉型的影響,也要傳遞這樣的訊息:
- 變化一直存在,但要正視這些變化,未來可能從中獲益
- 業務轉變期間,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 如果在業務轉變期間提出意見,可以獲得什麼樣的好處?
然後對於站在外面看數位轉型是否成功的人,也需要傳遞:
- 為什麼需要變化?那些步驟或流程是必要的,或者是可捨棄不要的
- 專案執行的職能有沒有什麼變化:你希望自己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協助,以及哪個單位會需要你的協助?
- 為了專案支援,希望公司要有什麼樣的表現?
其實這些訊息也都是對於USBM失敗經驗的反省。在議會裡即使官民雙方激烈爭辯,如果有支持轉換的氛圍的話,應該也不會到解散的地步。現在看起來就是沒有支持的氛圍才會最後導致失敗。
- 決心(skin)
英語的 have skin in the game,意思是「自己必須要擔負自己的發言與行動」。這句話也常見在美國投資家巴菲特的投資信裡,「He has skin in the game」代表著領導者用自己的錢投資企業的股票。換句話說,用自己的行動表現責任感,就可以用skin表現「決心」所在。
數位轉型能不能順利進行,有時候也就代表著領導者是不是「玩真的」:領導者會將多少公司的未來壓在數位轉型身上?還是當作專案執行,反正成敗結果不會對業績有什麼影響。或許對於專案執行團隊來說,辦公室是否在總經理室旁邊,也代表著決心多寡。
另外,轉移業務到數位流程的時候,許多傳統作法也必須要有所修正,這也代表舊有勢力的消殞,沒有決心的話是辦不到的。舉例來說,如果行銷全面轉向數位社群網路,報紙或是看板廣告的舊有勢力必定會拿來新的社群廣告做比較。這時候,指標的選擇就很重要。如果是以「影響力」來看數位廣告的確表現比較好,但是單論廣告的CP值來看,舊做法的表現可能也不遜色。
在這個時候,完全轉移到數位指標的做法也只能靠決心來看結果,成功並非一朝一夕。
- 管道(pipeline)
運送天然氣或是石油的時候,由一節一節的管道連接成的長程運輸網路,將石油由A點運往B點。數位轉型時也是如此,資料產生、運算、運用到儲存,都有不少一段段的連結網絡。這個時候,與其計較網路的長度,不如讓網路自己產生連結,也就是用「對接」代替「完整傳達」。一節節對接成功的管道,比起一條長長的管子來得有效率。
一個「完整的」商業流程能否切成小規模的對接管道,可以說是數位轉型是否成功的關鍵。就像是P&G的數位專案團隊,在原本需要3個月完成的專案,硬是切成 4 小段管道,讓它成為長期專案,就是一個例子。在USBM的失敗例子中,不要一次就想要通過「完整的」法案,而是切成數個小法案,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反對的聲音,另外也可以獲得階段性的勝利,對於數位轉型是非常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