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Search Inside Yourself

書:Search Inside Yourself

,

Photo by Mario Dobelmann on Unsplash

由Google最快樂的人陳一鳴(Chade-Meng Tan)在發展正念(Mindfulness)所寫的,重要觀點在於內在自我(Inner Self)的重要性就在外顯能力不夠時才會被提及,運動上也有所謂的心理強度的說法,說起來平常我們也不會太在意。但是內在自我要如何能夠感知其他人的心靈,書裡提到的共感則是非常需要注重的一點。

書評都是由所謂的心智模型出發,網路上其實已經非常多書評,有興趣的人可以「Google」看看。

共感的重要性不只是尋求共識而已,而是在設計過程之中如何掌握其他相同的利害關係人個感覺,最後創造出具有感覺的作品。但是設計本來就在自私(設計師心裡的理想世界)與實體條件(許多限制的現實世界)兩方互相拉扯,說起來還是一種心相問題。具有經驗的設計師創造出來的心像就是能夠喚起對方的感情,老實說不是一種隨著時間就能夠增長的經驗。

設計共感本身很微妙的,其實就是脫離現實世界,但無法上月球,只能稍微離地一點點,5公分左右就可以達到效果。但這個5公分隨著共感層的擴大,或許就會變成10公分,30公分,50公分一直往上移動,最後搞不好也是上了月球。不過如果一開始就說要上月球,可能有共感的人不一定有這麼多就是,一切都是時間與空間的問題。

不過我是從設計科學的角度來看的話,SIY(簡稱)帶給設計創造的力量是什麼,有一段話說得相當好:

冥想於2600年前就已經有了,與其說是天外一筆,不如說跟去健身房運動,或是慢跑很像。這些運動會發汗而促進身體健康,最終能讓人夠跑得更遠,並非跑得更快。

冥想的話就是心靈的運動,每天鍛鍊就能夠掌握到心裡對於處理情緒的機制,最後能夠提高情緒處理的能力。每天鍛鍊身體也要每天鍛鍊心靈才行。

P.67 Search Inside Yourself

創造力也是一樣,突然要求一個人有創造力根本不成,而是每天練習,觸類旁通才能夠有這類型的能力,這樣一來好像只有專業設計師才能夠擁有這方面的環境。

我並不否認如此,但是也很容易有「創造力病」:一直被要求創造的結果,反而對於簡單的,日常生活發生的現象沒有感覺。

創造力病也常常發生在學校,理論上年紀較低的小學生創造力十分足夠,如果也有充分的環境,那麼有足夠的創造表現。另外一提,如果「創造力」已經在校時候過度燃燒,會不會長大的時候反而患了創造力病,無法再突破自己。

書裡還寫了許多人生問題,坊間也有很多正念課程,就如同我也常常說的:雞只是蛋通過的工具而已,對於人生幸福跟正念來看,搞不好也是以上舉的雞跟蛋的問題。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