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The Pencil A History

,

這次「社會與設計」選讀 Henry Petroski 的「鉛筆 」,我有幾點要補充的:

第一,Henry 是土木工程學的專家教授,所以他所寫的物品演變中的設計其實都跟背後的經濟文化社會有關係之外,比較少樣式(Form)的說明,可能是他對於樣式的觀點是技術進步現象的具現化(Embodiedment),而不是設計有關。

為什麼樣式不在書中的討論範圍呢?這部分與設計的定義有關。

一般我們現在使用的「設計」一詞中,有所謂的設計元素。設計元素就是做設計的時候會考慮的因素。幾何上首先是線(Line),每一條線都跟設計有關,也都有意義,即使是為了造型的線都有。再來是形狀(Shape),跟空間(Space),代表著設計的量體,在來是視覺上的色彩與屬性,屬性包括輝度與亮度。還有剛剛講的形式,跟最後的材質。

在設計的角度上,我們通常是設計改進(Renovention),而不是設計創新(Innovation),這兩者的意義不同,設計改進代表的是我們只是改變了這些元素呈現的方法,換個材質,換個形狀與空間描述的方式,就是新的設計,但是設計創新比較像是技術上的躍進,內在造成了許多設計元素的改變等等。

也不是說設計改進就不好,設計創新才是對的。而是我們應該使用正確的名詞形容,才容易掌握到本質。

第二,裡面寫的設計師不只是設計物品而已,還包括了「製程」。這個可以反應到台灣現在的代工環境,我們每天常講代工不好,要發展自己的後端品牌行銷,或是前端的研發等等。但是代工真的不好嗎?我們舉個例子,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台積電,那麼許多的晶片設計公司,比如Intel或是Quacomm,就做不出這麼優秀的產品,每一次台積電更新製程水準,就等於晶片設計能夠做到更多事情,這「設計」與「製程」兩者是切不開關係,而且聰明的設計也會了解製程是完整設計的最後一哩路,會把很多的精神放在完善設計上,而非單單的創意發想而已。

所以說回來,我們台灣正是有這麼多無名(no name)的設計師(當然他們也是工程師),將許許多多的製造流程放進個人創造力,而達成效果。

有位前輩工程師說過,所謂的設計基本上是有極限的,比如說一萬塊的液晶電視,要怎麼讓他變成十萬塊?他說達成這個設計的方法就是全部貼滿Swarovski的水晶。MIT CBA教授Niel Gershenfeld也曾說,如果你請到好的工程師,他可以幫你把成本200塊美金的東西變成2塊,因為使用大量生產的概念可以做到。

我可以為這個敘述再補上一句話,如果你請到好的設計師,他可以把你的售價從原先的2塊變成20塊。設計師在現代經濟的功能就是如此。Petroski當然不只是講述這些演變而已,在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中譯:利器)他也提到了革新需要有三個條件:

第一個是新概念(New Concept)
第二是新量度(New Magnitude)
第三個是新材質(New Material)

新概念代表的是詮釋上的新意,例如說一個杯子,你也可以把它當成純粹的杯子,或者是負空間,凹陷區塊或是其他任何可以詮釋新概念的說明,來找出新的意義。

新量度則是包含了實體的產品尺寸,一個杯子可以變多小,或者是沒有杯腳的葡萄酒杯等等。還是心理量度,感覺(感性)都是可以被創造出來。

最後是新材質,實體材質上的進步會導致其他製成以及設計的不同,比如過去沒有隨手杯(Tumblr)這件事情,是因為不會有人拿著滾燙的咖啡瓷杯走在路上,但是因為塑膠或是金屬隔熱材質的進步,才讓隨手杯這件事情變成可行。

當然也可以找出其他的案例。

最後,我們來討論一下剛剛所說的本質。做設計不只是創造出以上的價值意義,還有更重要的是「安全」。一個安全的設計跟一個很有趣但是會傷人的設計比較起來,安全的設計不僅成本低,也不會有後續的風險。雖然如此,我們還是會找出一些反例,比如說機車,或是折疊桌,每一年都有聽過這些產品間接或是直接導致了受傷或是死亡的發生,但是使用者還是會為了某些風險而去使用「方便」的產品,不管如何,幫助使用者管理或是規避這些使用上的風險,的確是設計師重要的責任。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