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圍工程讓音樂失去顏色

對於一個生活需要音樂的人來說,經常帶著耳機是再平常也不過的情景,但這篇文章 Haley Nahman 給我其他不同的思考模式。

她認為自己過去認為音樂可以改變生活的各種方面:洗澡、學習、開車、聚會、做飯等等看起來無聊的事情,成為一種更好的體驗。串流媒體助長這個趨勢,人們可以及時獲得任何歌曲,也讓人越來越容易利用背景音樂增加樂趣。這種利用音樂創造情緒的症狀就是她所說的「氛圍工程」。

作家 Drew Austin 也認為耳機將我們與自然生活中有機發生的聲音隔離開來,將我們從公共生活中抽離到自我空間。AirPods的體驗是孤獨的,在一個共享的空間。 我們只能作為孤立的個體找到意義,而不是作為一個群體,Drew 說。此外,Haley Nahman 引用環境學家和作曲家 Raymond Schaeffer 提出的聲景思考,Schaffer 描述了兩種類型的共享聲音:基調和音標。 基調是由地理和氣候產生的聲音,如水、風、森林和昆蟲,並深深嵌入當地生活。 而音標是家庭、教室和其他大大小小的社區的聲音,這些聲音被生活在社區的人特別重視,例如教堂五時鐘聲是許多家庭準備晚飯的開始。

越是了解氛圍工程,就越了解人們的心智與聲音的關係,當然,音樂有連結我們的力量,但是也剝奪我們在一個地方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個人覺得正在遭受一種奇怪的音樂癮頭,甚至在找不到無線耳機時會感到慌張,而戴上耳機的我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人。

對於走在路上的我們來說,耳機讓我們可能錯過許多生活聲音,但花更多時間傾聽這個城市的基調與音標,雖然某種程度上屬於噪音,或許有更多發現。

Too much music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