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社群媒體

再見了,社群媒體

再見了,社群媒體

經濟學人雜誌談社群媒體的消逝。

首先,文章開頭讓人印象深刻:Facebook 在 2 月 4 日即將迎來 20 周年。20 年前有社群網站開始,人們在網路上建立關係,並且傳遞訊息,大家看似熟悉的陌生人群聚在此。現在社群網站卻轉變成使用者只觀看而極少發表意見的服務,而社群網站也盡量使用人工智能提供觀看內容,而非社交關係。

人工智能主導社群媒體的走向,就像是 TikTok 等新興社交媒體的特點之一,是它們不再是「社群」媒體。驚人的數據顯示,自 2020 年以來,喜歡在網路上記錄生活的美國人從 40% 降至 28%。此外,人們轉向 WhatsApp 和 Telegram 等封閉式平台(在台灣等於 LINE),這樣做的壞處是,一旦發生類似 Covid-19 大流行或是重大政治活動,真實見解可能很難流向封閉式的社群網路,只有存在個人意見。

事實與意見常在社群媒體混用,就像是開放的社群媒體應該提供的是事實查核,但是卻用來影響主流意見,甚至未被查核的短影音卻在社群媒體中廣傳。人們無法區分事實與意見的差別,也形成社群媒體影響力擴大時的副作用,如果我們需要找到真實訊息的話,取得成本與障礙都會越來越高,而且訊息不平衡的狀態也會越來越嚴重。

當 Facebook 等社群媒體的母公司 Meta 的價值超過 1 兆美元,根據股價計算,它是美國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週四,該公司公佈2023 年獲利 390 億美元,光是 Facebook 的月用戶數就達到 30.7 億,導致該公司股價隔日上漲 20.3%。 祖克柏作為 Meta 的執行長和大股東,日前進入聽證室,在幾個小時的時間裡,他面臨立法者關於兒童安全以及公司是否投資了足夠的資源來保護兒童和青少年的強烈質疑。

聽證會上顯示,祖克柏似乎與爭議和政治審查密不可分,儘管它作為一家盈利企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可避免的,被指控其產品有有害設計缺陷(例如導致成癮或推薦恐怖內容)的訴訟。Facebook 在 2018 年表示,它承認自己在阻止其平台被用來煽動暴力方面做得不夠,並表示正在投入更多人力和技術來解決 Facebook 在緬甸的濫用問題。

社群媒體在隱私權上,主要是針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之外,也必須要反思自己是否提供給社群內容正確的作法。目前看起來除去社群,媒體正朝向快速、集體與擴散的人工智能化,讓真實訊息的傳播更為困難。不管怎麼說,社群媒體不再社群,成為假訊息集散地則是不爭的事實。

The end of the social network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