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解現代經營模式的不是病毒,而是對工作的定義已被改變

牛津大學的Michael A. Osborne教授,在2013年合作寫了一篇有關「雇用的未來(The Future of Employment)」論文,明確地將702種類的職務用經濟學方法界定自動化與AI與工作的相互關係, 經由演算法算出被電腦取代的可能性。結論是約有47%的工作將會消失,造成了全世界產業界的高度討論。

工作消失的定義並不是單純的電腦能夠完全人工,而是將工作分為「即將消失」與「可能取代」兩種可能性。「即將消失」的意思是工作本身就會消失,因為技術的改良而完全不見,例如現代沒有馬車夫的原因是車子取代了馬成為交通工具,馬車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司機的工作。「可能取代」則就比較複雜,代表工作中某些任務可能會由其他人(或電腦)所接手,工作性質本身也就被更改。例如律師原本工作是擬約或是徵信,但搜尋法條或是補足的任務會被某些電腦程式取代,但是電腦不會(還不能)實體取代整個工作本身。所以調停、出庭還是會繼續,不過因為科技本身產生的新創公司,則是需要熟知新創營運模式的法律顧問,這也會逐漸成為律師的新服務。

其實絕大部分的工作都屬於部分被取代之後,又如何創造新價值?這才是現代人類的工作應該要思考的問題,也就是取代不見得是壞事,取代像是細胞的新陳代謝,是人類社會必要不可缺的存在。換句話說,裁縫與手工作的職務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而消失,取代的是操作機器人的未來裁縫工程師。但大部分的職業是「可能取代」,例如上述的律師工作雖然會存在,功能卻會大幅度改變。

取代,其實也會有取代效應。整體的社會與都市發展會因而發生改變,例如工業時代人們往都市集中造成了污染與貧困問題,現在資訊社會人們仍舊是往都市發展以尋求資訊與人的連結。資訊社會都市化之後,目的變得極不明確,許多現存工作都都與都市化沒有關係,甚至還反向進行消滅都市的活動(看看底特律的汽車城市悲慘的情況)。一個人的工作被部分取代之後,多餘的時間該如何生活,或者是生產力提升之後,要如何進行整體規劃,都是工作意義改變的緣由。

未來都市化是否自動化進行,甚至在許多我們不知道的角落獨自進化,這可能就是另外一個社會發展的契機。

「AIが仕事を奪う」への疑問 いま、“本当に怖がるべきこと”は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