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逐漸進到主流之時,過去主導 WEB 2.0 的平台公司如 Facebook、Youtube、或是Twiiter 等等,現在需要進行到下一個「後平台」時代。
人們在平台上貢獻自己的想法,討論各自的願望,上傳各式各樣的圖片或影片,主要目的不僅僅是自我滿足,社交活動也更加排除洗練,甚至有些人利用平台演算法收集網路上的有效資訊。「在平台上發言或是參加任何活動,現在感覺比較像是搬家到新地方,需要適應新環境之外,也必須要跟社群溝通或是適應街區的文化,不僅僅是打打字而已。」設計研究者 Yin Aiwen 說。
平台使用者的感受直接影響到參與程度,如果一位使用者不喜歡平台上的討論的話,有可能刪除個人檔案,或是單純就少上平台,跟搬離一個地方具有同等的意義。雖然斷開所有連結等於離開社群,對於個人來說,平台依存度越高,離開需要考慮的成本就越高。社群可能會狂發訊息讓個人重新回到原樣,或是少了一個訊息來源,同樣的讓人有資訊焦慮之感。
這就跟 WEB3 主要提到的「去中心化」有所呼應。文章裡寫到「脫離的權力」,意思就是指在分散式社群裡,人們來來去去的情況就像是逛街,簡單加入或是脫離社群也不需要考慮太多,就像是進出咖啡店。
WEB3 所提及的自我保護,也就是在說如果使用者能夠掌握資料,脫離平台後不需要考慮個資運用的問題,離開時就把資料一併帶離就可以。大幅減少脫離成本,也減少心理負擔(風險也會從平台轉嫁到個人身上)。平台也需要面對日漸高漲的分散式需求,這就代表著後平台的時代即將來臨,WEB3 可能只是個形式,網路互動本質還待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