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年輕人假裝愛工作

矽谷科技企業為中心,將長時間工作、重勞力、稱揚「高生產主義」 :像是谷歌提供員工免費食物、按摩、醫療服務,員工也準備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努力工作。Marissa Mayer(前Yahoo CEO)曾經說過,「如果控制好睡眠與洗澡的時間,一個禮拜可以工作130小時」。Elon Musk(Tesla CEO)也說過如果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不會感覺到累。

這樣的上行下效也蔓延在每個員工的生活,就連共享辦公室 WeWork 的牆上都有「Hustle Harder(拼命努力)」的霓虹看板。我們退一步看,類似的口號或聲明,像不像舊蘇聯的政治宣傳(Propaganda)手法?先不討論公司等於國家的意象,現在是讚賞個人的成長與利益,果實(獲利)幾乎都掉到企業主或投資家的口袋裡。

年輕人的角度來看,這些利益不見得回到自己身上,像是美國的房屋價格自 2008 年的金融危機以來已經好幾年呈現停滯,最近又應聲上揚。事實上,掛拼命努力口號的人不見得自己就很努力工作有可以是已經嘗了企業員工長時間勞動的甜頭,就是俗稱的既得利益者拿走其他人努力的成果。

過去如果認真學習,認真勞動的話就可以獲得好工作。對於千禧世代或是 Z 世代而言,許多人揹著高額的助學貸款,他們假裝很喜歡現在的工作,可能是現實與理想中間的一種隔閡而已。年輕人努力工作的目標並不是獲得更好的收入(有時候薪資條件也真的比較好),而是像改變世界、充滿願景的行動、為了全人類這類的口後在背後運作等等企業願景。

科技公司努力塑造願景,讓勞動得到一個正當藉口,而且資本家也樂於利用,形成了矽谷的重勞動文化。就像是Spotify跟Dropbox的企業目標都是「解放人類的創造性」,擺在原本的音樂或IT業界看來,都是非常讓人振奮的文字,而且的確是有人追尋這樣的目標而努力勞動著。

Leed 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David Spencer 曾說「目標裡隱藏了膨脹的夢想,利益掛帥的企業裡都是這樣做的」。長時間的高生產主義的結果,造成每日處理的日常事務之外,現在的工作還需要看企業是否成長,跟原本工作指示為了賺取勞動所得有相當大的差距。有時還得為即時回應工作需求,犧牲家庭或是休息時間,讓自己成為被犧牲的一方。

過去的煤礦工人在一天的工作之後,為了解除壓力飲酒,因而酒精中毒。對比標榜自由的文化,華麗的辦公室,就像是「勞動環境」升級化的礦坑一樣,構造經由數百年依然沒有改變。就像創業故事的背後,有多少碼農或挖礦工人在背後撐起整個故事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整個系統仍持續運轉,而年輕人假裝很愛工作。

Why Are Young People Pretending to Love Work?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