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經濟的新組織型態 – Workweek

創作者經濟到底有多紅?從新平台接連不斷出現,就應該知道所有內容產業都需要新創作者加入,以吸引更多內容消費。Workweek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出現,最大的特徵就是它讓所有加入的創作者都能夠擁有跟一般正職員工相同的薪水、帶薪休假、健康保險與產假等福利,支持創作者能夠真正投入內容創作。

目前有四位創作者分別以大麻(挖喔)、醫療、金融科技、媒體依據週間出刊,以電子報形式派送,讀者也可以只追蹤自己喜愛的創作者。Workweek 打破傳統雜誌必須依靠組織出刊的想法,而是從最原本的「人」,也就是這些雜誌編輯做著手,這樣一來便可以打破傳統雜誌框架,從最基本的作者跟隨開始。像是紐約時報與太平洋日報等等,大型新聞媒體紛紛邀請創作者製作電子報以吸引更多年輕閱聽族群,許多創作者反而有淹沒在大媒體設下的框架。雜誌媒體通常都有自己的媒體定位、通路關係與議題導引,並不是每個作者能自由創作。

這雖然也不是第一次有媒體嘗試作者跟隨的形式,Workweek 反而想的是優秀的創作者到底需要什麼環境才能生存?如果優秀創作者尋求的不只是大量讀者與金錢報酬,而是如何減少內容創作時的風險,那該會是什麼類型的創作型經濟?以上的問題,讓 Workweek 重新思考創作自由。

未來手帖一直關注創作者經濟,不僅僅是因為創作者代表著新工作型態,網路漸漸成為創作者能夠不依靠主流經濟的基地等等,許多經濟現象會在創作者層次逐漸展現,就像這次 Workweek 讓我們知道「個人」與「組織」兩方便各取好處的話,或許是個好的改變開始,格外讓人感到興奮。

New platform launches for business journalistsAdd a tag…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