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公司不再迷人

企業品牌如果加上「科技(Tech)」兩字,感覺就能夠增加技術或者是創新價值。比如說房地產、出租汽車或是食品飲料等品牌的加上科技兩字,好像就可以直接上市,像是跟科技毫無相關的食品公司(FOOD COMPANY),生物科技(FOOD TECH)感覺更高大上。

不過最近,依靠科技命名的風向卻發生變化,新創企業例如 WeWork、Peloton、Uber、Lyft、Slack 等等都捨棄了傳統的「科技」名號,感覺上比較是獨立搖滾樂團的命名。說起來新的名字必須要教育市場知名度,才有可能獲得認同,但是這些新命名看起來好像也沒有這些問題,能夠自然被接受。有研究機構如 Sentieo 調查許多新創公司的財務報告之後,發現2018年8月後,科技名詞的使用頻度約有12%下降傾向。

為什麼這些科技新創棄「科技」而去?

傳統產業尤其是金融行銷的品牌與消費者印象上,科技這兩個字逐漸有負面的影響出現。原因是幾次金融風暴下來,消費者對於「科技」印象幾乎等於黑布,不知道裡面到底裝了什麼樣的機制,進而造成不信感。

另外,不使用科技命名的變化表現在行銷領域最為明顯。

行銷業務面上,品牌逐漸放棄使用科技概念來溝通。這個理由也滿簡單明瞭,因為即使是最傳產的農業、零售業、建築、或是運輸業界,現在都有使用最新的AI技術,所以科技並不是新東西。相反的,沒有用到科技才是奇怪的事情,所以加上「科技」反而有雞肋感。「無科技命名」現象也反映到資本市場。投資者特別看衰科技股的表現。許多科技股的現價,比起當初上市(IPO)時的價格,Uber目前約-20%,Lyft是-47%、Slack是-36%,看來之後也沒有反轉的可能。

從命名現象反思科技產業,是不是這些科技公司漸漸都變成傳產了呢?或者是以後再也沒有純種科技公司的必要性?未來到底有沒有需要區分傳產與科技?捨棄單純套用,追求品牌命名的「意義」可能是最後的答案。

Have we hit peak “tech” company?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