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全球化幻夢

David Brooks 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顯示出全球化在數年之前已經開始走向結束,世界將帶來新的文化。距離他第一次提出全球化結束之時許多評論者提出一些反論,而且時間點已經被疫情或戰爭所加速,本文看起來已經有補強原有觀點,或許可以做為未來規劃參考。

David Brooks 指出全球化的意義在於,近代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路徑多採用民主主義、追求自由、尊重多樣性的主要政治潮流,形成憧憬與模仿西方國家制度的關係。已發展的西方民主國家卻在貧富差距過大或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呈現崩壞,因為「均富」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意義大於「經濟成長」,對於西方國家的現實政治失望也不在話下,漸漸失去模仿西方國家的誘因。

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報導中也顯示,近年世界貿易總額比較世界生產總和(GDP)少 5% ,代表世界經濟不見得由貿易行為所宰制,相反的,建立自給自足經濟體系反而成為近年主流。舉例來說,美國與中國的投資金額從 5年前的 300 億美金減少到 50 億美金,很明顯的投資皆放在各自經濟體,不需要靠貿易交換各自有無。造成歐美與中國系統形成兩個分斷經濟體,分裂取代全球化成為現實。文化面有相同現象,報導裡調查 22 國的音樂排行榜,上位的音樂類型也都慢慢偏向地區喜好,不再有一首西方流行歌能夠引起全球注目,雄霸各國第一名榜單位置。人們也傾向尊重自身國家文化,不論任何國家都有反全球化的左派以及討厭外國人的右派,卻對尊重在地文化在這部分取得一個平衡,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在地文化。

喜愛在地文化也顯現在品牌動向,品牌在地化顯然成為新一代命題,現在比較少看到全球代言人的操作方式,而是以當地或是多樣性作為適應(Fit-in)方法。在美國人類學家 Joseph Henrich 研究幾百項資料中得知,自我中心、支配慾強烈、社會責任等西方思考邏輯,反而在世界價值觀裡是滿特例的存在。像是西方會捍衛 LGBTQ 的權利,其他文化圈的人反而會覺得侵犯到自己。

原有的全球化論者原以為自由民主將會支配世界價值觀被無情反轉。

紐時報導中也將西方的精神基礎比喻成氣慨欲望(Thymotic Desires),Thymotics 從希臘文 Thymos = 靈魂與心靈的總體,像是男子氣慨比喻陽剛靈魂。西方思想還是比較傾向利己主義,不論是經濟還是政治,都必須合乎對合理性、邏輯、自由等尊重個人思想。另外一方面,東方價值觀對掌握權力者則需要特別認識、尊敬與感謝之意,如果東方權力者在西方認為自己並沒有受到特別對待,相對的也容易將怨念授權給政治使用。因此不論是習近平或是普丁最近的言論行動,都很明顯地攻擊歐美的全球化菁英,而且受到國家整體高度民意支持。

即使在歐美,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全球化,個人主義、物質主義強烈的西方思想也受到許多批判。44% 美國高中生對西方價值觀感到慢性的絕望感,認為毒品、貧窮與槍枝氾濫等社會問題的起源都來自於過於個人的氣概欲望。「最重要的是,全球化的破滅讓人失去預測未來的能力,不是依靠西方思想就能夠得到答案」Brooks 說。

全球化帶來整體人類文明上的一體感,就經濟層面上的確讓許多國家獲得極大利益,目前已經走到歷史反轉之處,世界觀、產品、思想與文化將不再指望全球一致。搞不好全球化也只是個幻想,只是人類終於從幻夢中成長,尊重各種多樣價值觀,寬容各種思想,才是人類近代文明萌芽的真實開始。

Globalization Is Over. The Global Culture Wars Have Begun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