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帝國從底部暴升,申請SPAC有望成為宇宙軟銀

軟銀(Softbank)在2020年初受傷慘重,不但WeWork上市案被擱置,在疫情的時候也被迫放棄 Boston Dynamics 給韓國Hyundai,連孫正義都受到比特幣上下漲幅過大影響心情無法工作(誤)。但最近我們發現在美股大多頭行情之下,軟銀似乎悄悄的又回到成長軌道,現在更是以特別項目購併公司(SPAC)申請上市,資本額為5億2500萬美金(約150億台幣)。

先說明一下SPAC是什麼。特殊項目併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簡單來說是就是「空殼公司」,通常是一筆資金先放在市場裡面,找好投資標的之後就直接收購,成為一個上市公司。一般認為這個舉動可以直接規避掉上市審查,加速投資效益,並且讓未上市公司可以直接走向公開募資。聽起來非常奇怪,但這也跟網路時代有關係,許多早期投資受限在市場法規,讓許多想要快速擴張的公司綁手綁腳,甚至像 WeWork 就直接腰斬的也不在少數,但其實應該由市場決定並非法規。

SPAC 當然也有成功案例,例如 Chamath Palihapitiya 就成功以SPAC為主體,推出了IPOA、IPOB、IPOC等等的SPAC,IPOA最後是併購了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SPCE)後直接改名,從IPOA一開始的25美金,最高來到45元美金價位,也創造了一群初始股東。即使是「大賣空」為名的Bill Ackman,也有自己的SPAC(Pershing Square Tontine Holdings Ltd,PSTH)

SPAC 比較盛行在矽谷科技圈,亞洲的案例比較少,但有一個例子非常具有指標性。香港李澤楷跟「從零到一」以及成功推升臉書等矽谷新創的 Peter Thiel 合作,推出 Bridgetwon Holdings(BTWN)的SPAC,就有機會把亞洲的超優秀企業直接借殼到美股上市。有風聲將購併印尼網購平台Tokopeida,當天就直接飆升22%的股價,這也是SPAC的溢價效果:越早期投資,就越有機會讓投資機構幫忙找到大機會。

這次軟銀申請SPAC上市,普遍觀點仍是以特定購併項目為主,放在原有的願景基金(Vision Fund)之下,把手上現金轉為投資組合。預定以SVF Investment為名。

但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是這個時間點?

大部分的預測都是因為疫情關係,美國聯準會狂印鈔票,讓市場資金過剩造成資本市場上漲。但我們不禁想像2000年網路泡沫,或者是2008年金融危機,都有資金過剩造成企業虛胖,實際上業績卻無法跟上的情況。或許得像 Andreessen Horowitz 專注在找出結構性變化一樣,SPAC會不會改變新創公司的思考模式,還是非常值得觀察。

ソフトバンクGがSPACのIPO申請へ、5億ドル以上調達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