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似乎是沒有減緩的情況下,長年的對手 Apple 與 Google 開始了所謂「Contact Tracing(接觸追蹤)」的技術,運用手機藍芽科技能夠得知個人與其他人接觸的歷史等等,引起全世界的注目。雖然聽起來接觸追蹤是一門新的技術,但實際上已經有許多開源軟體社群在做這件事情,例如 Code for Japan 、 麻省理工學院 MIT Safe Paths 甚至Microsoft Bing 也有 追蹤地圖 開發等等,都在類似技術基礎上進行開發。
例如新加坡政府裡在疫情之初就運用了政府裡的資訊部門力量(據說開發人員高達數千名),開發了TraceTogether,新加坡居民都能夠使用這個APP提供自己的路徑資料:如果同時有兩個人在半徑2公尺距離,30分鐘之內沒有移動的話,就算是個接觸個案。其他政府機關提供的APP還有英國CDC的Stop Covid(開發中),底層正是剛剛所提到的MIT Safe Path 開源技術-Private Kit。
雖然如此,技術不外乎都會遇到作業系統的問題,如果Apple擁有的iOS系統或是Google的Android系統不開放介面(API)的話,都只能用外掛的方式進行。所以2大巨人聯手的原因,應該就是先從統一介面的方式進行串聯,在安全性原則下提高作業系統的串聯能力。接續階段就應該是 Opt in,在使用者同意之下運作的最大隱私權保護之下提供追蹤功能,使用者可選擇要不要進行自我追蹤。讓使用者自己選擇看起來好像解決了技術問題,如果使用者自己開放權限,以後應該能夠追蹤到特定使用者了吧?
事實上可能還有一關要過:也就是「追蹤技術在社會中如何運作」 ?社會文化是否尊重個人隱私,或者是隱私到底在社會中是什麼?因為過去沒有大規模襖入的案例可循,社會對追蹤科技的態度也因人而異,該如何使用個人追蹤資料是個敏感的「社會隱私」問題。現在看起來,社會隱私看來才是導入追蹤科技的重點。雖然台灣仍然還是在早期預防的階段,不過對於科技運用的方面能夠提早展開討論,相信這也是一種提前部屬。
One response to “追蹤科技新顯學,COVID-19 疫情下的新發展”
[…] 追蹤科技新顯學,COVID-19 疫情下的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