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吹起哲學風

企業管理吹起哲學風

歐美企業繼「設計思考」之後,吹起「哲學思考」的風潮。

從產品功能到故事的價值轉換,講穿了就是基礎哲學(價值觀)論辯。人們會對於價值做消費,而不是價格。像是 Simon Sinek 的黃金三圓圈說服法,問題核心就是「為什麼人們買產品」,消費者買一項產品不在於價格與功能,而是你能提供他們什麼樣的價值。企業現在也有很多回答不出來的問題,像是如何兼顧持續可能的環境與供應鏈利益,或者是永續目標、共享經濟、過多的存貨與運籌、資源回收等等,都不是過去靠 MBA 跟幾張試算表就可以解決的事情。

現在消費者關心的是「世界觀」、「概念」、「基業願景」等等,對於哲學者來說,如何連結企業利益與社會,裡面有什麼樣的故事可以述說,就是實際應用。

看起來是企業突然理解了哲學的意義,將哲學放在發現驅使消費者行動的因素。對我們來說,其實是基本假設改變,首先是人們擁有的產品為過去的好幾倍(試想想你有幾台手機、電腦或平板?),市場競爭過度氾濫,更不要說有許多競爭者是隱藏在其他地方,像是電商或社群平台都是意外的對手。哲學思考風潮之下,各種管理顧問公司紛紛開起「經營哲學」課程,從基本哲學理解企業的人際問題、耳語來源與真實資訊的詭辯,一直到如何以哲學設定企業目標、任務與願景。企業內外部也有新的職業誕生,像是「哲學業師(Practitioner)」、「哲學顧問」等等專業職務,甚至有些企業更有高階經理「哲學長(CPO)」,幫助企業產生自我省思與新境界開拓。

哲學長成為下一個明星職務,例如蘋果雇用極為出名的政治哲學家 Joshua Cohen ,在「蘋果大學」內提供哲學相關課程,引起相當大的話題。雖然 Joshua Cohen 講的哲學跟獲利或產品設計無關,不過,我們則可以看得出來蘋果的野心與戰略。雖然蘋果對政治哲學的興趣,受到完整保護,外人不得而知。不過最近在綠能、包裝削減、供應鏈人權管理的議題中,做出許多跟過去不同的決策,相信 Joshua Cohen 也有一定貢獻。不只是 Apple,Google 也雇用了 Damon Horowitz,這位有認知語言訓練與連續創業家背景的哲學家,能提供給Google 經營 AI 產品的時候,對於人權倫理或者是社會利益的想像,也是極為傑出的一手。在他的演講中,聽眾反應「超越資料的問題,只能依靠哲學來解答了」同時表現出工程師們對於哲學的渴求。

Google 或 Apple 在企業內雇用哲學者的風潮,並不是偶發事件。對高科技企業來說,逐漸導入的人工智慧 AI 等於是將過去的生產力完全轉換成為機器學習,這樣一來,就需要新的題目與產品運行邏輯。過去的經營顧問,對企業提出的問題必定以數字與資料加成,提出直接的解決方法。但是哲學者卻不然,他們使用的方法是「提問」、「邏輯論理」、「理由」等等間接方法,找出問題背後的真正議題,再找尋適當的解決方法。「過去的經驗無法成為明天的養分」才是這股哲學風的來源。

企業追求哲學思考或許也是風潮,但是追求「生存的意義」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可能是我們帶著困難的時候,總是先問:到底人生要的是什麼,這點企業跟個人一樣迷惘。

アップルやグーグルが「哲学」にお金を投じる訳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