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 Adam Grant 與妻子 Allison Sweet Grant 在 The Atlantic 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內容有關於美國社會中,家庭對於成功教育的渴望,間接造成許多美國社會對於階級不平等的影響。
有份根據美國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美國大學生對其他人的共同感受力與觀察他人的能力,在 1979 -2009 年期間中持續下降的原因,以及對慈善團體的捐獻也逐年減少,根據的就是來自於家庭教育的影響。Grant 認為纖細敏感的孩子觀察父母態度,不是從他們說的話,而是從行動上認識父母的個性。90% 以上的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最重要項目是「體貼」與「善良」,但是如果問孩子父母對自己的期待,81% 的孩子會回答「成就」與「幸福度」,兩邊產生了極大的差異。
Grant 分析這些善意在社會中逐漸分崩離析的原因之一,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期待,這兩者價值觀差異太大的結果,讓孩子符合父母期待追求成就的同時,有些父母也隱諱地把「善良」當作缺點,兩者映照之下,造成社會上資源優勢者對弱勢者的歧視不斷。對比現代美國社會教育,過度強調性別平等(例如稱謂除了傳統男女、LGBT與少數性別認知之外,還有動物向等等)的副作用,在於父母也有自己的評價基準。社會與家庭的腎之差距過大,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一個「正常」的發展。
Grant 也分享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最重要的不是強迫孩子們一定要善良,而是讓他們了解「寬容」與「自尊」的意義,若父母在行動上如果注重這兩件事情的話,孩子們一定會理解到善良的本質。而且,他也發現如果幼年期能夠幫助他人的孩子,到了大人階段也可以保持成功的信念,以及高度幸福度,這跟孩子對自己的看法有關係。
銅鋰鋅不只是說說而已,如果我們有更多具有同理心的行動,必定讓孩子們接收到更多幫助別人的想法,相反的如果具有優越意識,也容易讓他人陷入不幸狀態。如果我們把「有把功課做好嗎?」換成「有幫朋友做些什麼嗎?」,孩子們也應該會理解什麼叫做善良吧。
行動就從今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