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Tech Review 這篇文章寫出設計思考實踐者的困擾,原先在商業界「看起來」特別成功的設計思維,進到公部門,尤其是以社會創新為主的專案時,變得非常難以掌握。
IDEO 協助舊金山教育局做的工作-改善自助餐廳專案。5個月後,IDEO提出了10項建議,包括公共餐桌、可隨時取用的食物自動販賣機、社區食品合作以獲得更新鮮的產品,以及一個應用程式和互動網站,讓學生和家庭有更多機會參與午餐選擇。 今天,在IDEO的網站上,這個故事以舊金山教育局對這些建議的 “一致熱情 “來結束–一個顧問公司的快樂結局。的確,專案受到了媒體的熱烈追捧。但事後看來,很明顯,只有在IDEO離開這個項目後,真正的工作才開始。(而且IDEO拒絕對這個案例進行採訪)
失敗的原因事後觀察相當簡單,IDEO的建議忽略學校與社區的複雜性,也沒有考慮到光是在牆上打一個洞可能就需要行文給學校等執行力。甚至在 IDEO 專案結束後,呈現最好的結果是由於該區自己的學校食品咨詢(SFA)團隊和幾代學生的專業知識,而不是最初的短期同情心。
Rebecca Ackermann 認為同理心並不能取代專業知識,當設計思維強調回到初心(Fresh mind)觀察時,每個人都能是設計師,批評者認為,它對新奇和天真的想法的短期觀察,導致了不切實際和毫無根據的建議。通過初心設計師-主要是機構內的企業設計從業者-作為中心,它強化了現有的不平等,而不是挑戰它們。簡單一丟的便利貼強化想法的激進程度,讓想法大於實際執行困難,形成會議室內的可解決方案。
一些社會實踐團體強化這個觀點:設計正義網絡(Design Justice Network, DJN),一個從2014年底特律聯合媒體會議中產生的設計從業者和教育者,認為放慢速度和擁抱複雜性是將設計思維實踐的關鍵。DJN領導人Wes Taylor說:如果我們真的想思考共同利益,加上如果我們想在設計東西時有更多層次負擔,那麽我們就不能以工業的速度工作。
設計思維下一步會在哪裡?IDEO 已經認識到短期專案效果有限,必須要配合建立當地相關社群持續建立影響力,關於認識到專業知識更多的是在系統的用戶手中,而不是在系統的設計者手中。Tim Brown說:不要再自以為是地了解一切。
當設計思維逐漸脫離商業框架,進入社會設計與創新領域時,或許先拋棄同理心框架,以問題意識開始或許是個好解法。
Design thinking was supposed to fix the world. Where did it go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