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成為時尚行為,成為巨大次級市場

修理成為時尚行為,成為巨大次級市場

修理包包或鞋子在過去被當成是節省的象徵,不過,現在已經成為時尚流行的象徵之一。許多修理物件的商店改成咖啡廳,或是腳踏車修理與洗衣店的組合,都相當受到歡迎。

上週於倫敦桑默塞特府的 Eternally Yours: An Exhibition about Care, Repair, and Healing 展覽,即是邀請設計師將修理衣服或是其他時尚配件的展覽。這是 2020 年以來社群網路上的 #visiblemendig (直譯:視覺修補印象)由各家時尚設計師的創作,第一次實體展出,吸引相當多媒體注目。最重要的評論集中在大眾文化的反撲,像是 Celia Pym 與 Bridget Harvey 將自己如何修理品牌包的過程放上網路,讓修理成為一種網路觀看內容。

修理也成為電視節目與品牌的內容來源,BBC 的 Repair Shop 的閱聽族群近 700 萬人,或者是流行品牌 Toast 從 2018 年開始在店裡提供修理技術的工作坊,免費提供想要自行修補衣服的消費者學習的管道,另外也提供修理服務,去年一個月就修理近 1800 件各類衣物。二手商店 The Restory 藉著修理服務搭配銷售,更是快速擴張,「英國二手服務市場將會達到 100 億美金規模,不見得比主要市場來得低,如果搭配數位服務更能夠提升使用者體驗。」他們提供網路 APP 先讓使用者拍攝照片上傳後估價,使用者再決定是寄到店鋪修理或是轉賣,2017 年開始已經修理近 6 萬件商品,現在更與百貨公司或 D2C 品牌進行聯結,擴大修理與再利用的次級市場。

修理行為從商業看起來一直被當成不容易擴張的市場,甚至有些人懷疑次級市場的可信度,是否參雜仿冒品或是心理無法接受,成為二手商品流通障礙。但對於關心地球永續的人們來說,修理是極為重要的自我補修作業,像是前面提到的展覽藝術家或是修理服務者,都對此議題有極大痛感。「輕視修理等次級市場等於是對地球持續造成傷害的元凶,我們只是修補過去的錯誤而已」

現代修理比上個世紀更加先進,接下來就是人類心態如何升級了。

Restoration revolution: how make do and mend turned into a fashion statement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