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C是直接面對顧客(direct-to-customer)的銷售模式。D2C 產業的本質,即是使用社群平台建立品牌聲量,然後運用使用者同理心高速轉換成為業績。跟過去所謂的網拍有些許的不同,因為以社群網絡進行的 D2C 能從供應商直接銷售給終端消費者,甚至自訂產品規格,減少中間通路(甚至是現在的電商通路)的生產銷售模式。
D2C 其中的成長關鍵就在於社群平台廣告。Facebook(現 Meta)社群廣告費逐漸上升的現在,導致獲得每一個客戶的單位成本也變高,傳統電商或許因為疫情可以靠多品項的綜合販賣能力挽救一點頹勢,單一品項的D2C卻陷入成長的陷阱:擴張太快,回收太慢,能不能拯救回來還在未定之天。
連續創業家,也經營自媒體 VaynerMedia 的網紅 Gary Vaynerchuk就曾經說過:98%的D2C品牌即將面臨破產,卻壓根沒有對應方法。D2C品牌方只想要藉由社群平台獲得顧客,要如何經營客戶關心卻一點都沒有經驗,無法長久綁住顧客持續消費。例如床墊D2C品牌 Casper 的股價始終維持在低檔,有機食物 Blandless 停止營運並且裁員9成的員工。美妝品牌Glossier遇到了成長瓶頸,新品項Play Series也停止販售等等,狀況實在不怎麼樣。
是的,經營客戶並不像是社群平台上的交流,需要更有基礎性的打入主流市場。Instagram上的百萬流量,現在已經無法轉換成為訂單。走到窮途末路的品牌嘗試進入實體店面,就成了他們過去一直大加撻伐的通路費用犧牲者。原先看到D2C發展潛力的大企業如寶鹼 P&G ,現在採用社群平台直銷模型更顯得格格不入,不知該走還是該停。
這樣的尷尬場面在市場上重複發生,就有研究的必要。
投資基金將過去10年的創投資料比對之下,發現原先積極追求成長,忽略獲利的公司,幾年之後將會像鐘擺一樣走相反的路,也就是重新建立獲利之路。但是已經是平價便宜的品牌印象的話,要重建成為高附加價值收益的市場品牌,難度非常高。原因有兩個,第一是過去獲得客戶資料的手段,時間過去之後也變得業界常態,不再是秘密武器了。另外,市場已有一堆競爭者打算用更好的產品、更新的商業模式取代,讓自己意外成了產業革命的箭靶。
D2C企業之後將會如何進化?這也是許多零售與製造共同關心的話題。解法是有的,首先是全通路(Omni Channel)的高度整合,透過自身產品社群的差異化,並且運用垂直統合削減必要的成本以追求利潤。
D2C成為社群革命產物的同時,尋求再次創新成了共通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