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essen Horowitz 主持的 a16Z 矽谷創投一直都是得知最新投資趨勢的好去處,不管是在疫情時如何選擇投資標的,或者是像這篇文章,解析了服務帶來的社群,以及拓展重要性,有非常精采的本質思考。
現在不管是金融、音樂還是遊戲業界,建構的任何跟使用者有關係,所謂 B2C 服務的商業模型,都有社群功能。例如 TikTok 跟 Spotify 的快速成長都有強大的社群力在背後支撐,這也造成現在的 B2C 服務都有規劃社群功能。現在的服務平台新創如果想在早期就取得競爭優勢,一定會發展社群,這也造成社群經營已經是標準配備,沒有社群的服務反而少見。
但是在許多硬體產品上,社群化(social+)可沒有這麼容易普及,不僅僅是我們還不了解硬體到底發展社群的意義何在,也不太了解為什麼需要社群,不就是打造好產品賣出去就行了嗎?雖然現在硬體產品尚未有社群功能,只是因為時候未到。
如果個人金融或是不動產等等的重資產,如果能夠開發出相關社群的話,看起來仍然是大有可為。例如iPod 如果能夠早點發展社群,可能就沒有 Spotify 存活的空間。換句話說,未來有任何不動產服務或者是個人金融社群的產品,可能對於創投界都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反而覺得「怎麼還沒有人想到這件事情」。
這篇文章也說出社群化的本質:人類總歸是尋求相互連結的動物,如果有辦法提供適當的連結服務,就可以有極大的吸引力。現在回頭看,社群網站也不就是「社群化的日記」以及「社群化的照片」組合而成的服務平台,人們上網看彼此分享的內容,也慢慢的形成一種相互連結的習慣。
社群化本身也可以是一種產品,跟連結相關的演算法與驅使行動的設計,都是注意經濟重要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社群化本來就是一種極為普遍且歷久彌新的人類行為,不會隨著技術增加而改變。建立起強力的產品的同時,也必須要同時建立社群化的能力,才能夠在初期就(有機)快速成長,以免產品雖然做出來了,卻無人買單的窘境。
未來的社群,或者是社群化服務,必將改變許多業界的遊戲規則,創造新的競爭戰場。一群人永遠比一個人的力量來得強大,這是無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