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對性別議題並非特別保守,但是學校教育卻跟社會動向差異頗大。在 1988 年,在學校談論同性戀(Homosexual)是不被允許的,以此還專門力了所謂的 Section 28 法案。90年代開始許多同志運動興起,其中一位成員 Peter Techell 撰寫了有關同志運動與愛滋病的相關研究論文,認為社會隱藏同性戀討論,同志族群如果得病無法獲得正確醫療措施,才是愛滋病蔓延的主因。經過了十數年努力, 2003 年這條法律被廢止,廢止後學校仍然是非常保守,有性別教育的學校非常非常少。在 2017 年調查中,40%學生沒有受到相關的性別教育,由此可見一斑。
根據2019 年 2 月發表的課綱「關係與性別教育(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 RSE)」,明確指出 青少年需要理解性別差異以及相關議題,能理解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也才能尊敬彼此的存在。最重要的關鍵是學校課綱並非強制需要進行性別教育的課程。自 2020 年 9 月開始即將迎來改變,也就是說,今後英國的各級學校必須要教授 LGBTQ+ 主題的性教育。
課綱目的是希望青少年在中學時期探索性別與性關係之前,具備相關的知識素養,並且從討論中學習。如果是小學教育的話,則是以人際關係為主,討論家人與朋友的關係。
這不是突然的政策發表,而是長年的社會革命。
從歷史上看來,這次的課綱更動是英國邁向性別平等社會很大的一步,其實歐洲除了英國以外,丹麥、瑞典、荷蘭的教育體系中,已經長年進行 LGBTQ+ 多性別教學,英國算是特別。即使是保守基督教信仰的美國,比較開放的加州與紐澤西州也開始同樣的 LGBTQ+ 多性別教學。
回來談談英國,最初開始教育的是蘇格蘭地區。2018年就決定在2021年 9 月開始有相關課程,威爾斯地區也有同樣的時程表。換句話說,當英國教育體系意識到多性別教育時,已經跟上世界的腳步。
就像是倡議者在課綱通過後,發表「我們只是希望國家的下一代能夠健康、開心與安全的長大」評論,這也是社會如此需要多性別教育的根本原因:彼此尊重差異。如果能夠尊重個別思考,並能夠相互理解,也就是追求比較平等的性別社會。多性別教育何時能夠脫離先進國思維,成為下一代生存的基礎之時,才會是真正的社會革命。
High schools must teach LGBTQ-inclusive sex education in Eng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