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年代正適資訊革命的開端,個人電腦的發明被認為是當時人工智慧的一大革新,魅力正如現在電動車或是早一點的智慧型手機。OMRON 的創業者立石一真就在 1970 年的國際未來學會發表一份「SINIC 理論」,闡述 OMRON 成為大型健康資訊企業的契機,50 年後仍然十分有趣。
SINIC 理論是「Seed-Innovation to Need-Impetus Cyclic Evolution(需求推進的種子創新演進)」,立石認為所有的創新是由技術、科學與社會三方合成的種子、創新、刺激與必要性元素,合成為進步志向的欲望。像是血壓計即是人類在掌握自己能量時「必須」要知道的健康訊息,「驅動」更健康的需求,所以精準的血壓感測器即是有必要的創新。
立石也是參考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能率學上野陽一、西洋健康法西勝造與京都大學人類學者梅棹忠夫等觀點,融合科學技術(Cybernetics)、經營管理(Social Needs)與生命觀(Holistic Clinic)的產物。雖是理論,卻能從時間軸看到發展軌跡,其實比較像某種驗證思考的工具。看起來 SINIC 理論的定位比較適合「實戰型論證」,與其說追求獨一無二的理論價值,不如說是企業架構問題的思考邏輯,甚至對於未來市場需求有推論效果。
SINIC 理論在許多企業來說,可能只能算是創業者自身的思考產物,不可否認的對 OMRON 本身企業文化的確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也讓我們思考企業理論在許多場合都被當作社會價值的一環,雖然對一般大眾來說沒有意義,但是對產品研發來說卻是重要方向,也能吸引相同理念的人才。OMRON、YAMAHA、Mazda、Toyota、Honda 等等企業理論都在官網能夠找到,非常適合創業者閱讀反思,抵抗短視近利的成長原則,進而成立長久企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