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10 發布理想都市樣貌,以及新日常都市生活的觀察

,

立足於瑞典哥本哈根的 SPACE 10設計實驗室由 IKEA 建立。初步構想來自於 IKEA 面對未來世界的變化,需要有個系統化理解的過程。尤其是設計,現代家具深受都市現代化的影響,例如平裝公園到自駕車,或者是一個人居住的型態,都需要有拓展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SPACE 10 不只是做都市研究而已,最近發布一份高達 256 頁,由 gestalten 出版的作品集,書名為 The Ideal City: Exploring Urban Futures(理想城市:探索都會未來)。內容為這幾年來 SPACE 10 蒐集各個現代都市的日常情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在疫情的時候完成,真的能稱為不可能的任務。

完成本書其中一位重要的角色,也就是主要導演兼 IKEA 顧問 Simon Caspersen 在 DesignBoom 本篇專訪裡分享的計畫過程:他認為新日常(new normal)不再是政府或是機關的宣傳口號,而是人們立馬需要接受的新概念,不管你要不要,新日常就是現在生活的寫照。

在新日常生活中,「多樣性」是我們第一個想要討論的點,疫情讓全球化稍稍暫緩,地方仕紳化成為主流。也因為如此,為了足夠的「多樣性」,團隊蒐集橫跨全世界 53 個都市為對象,從大型都市計劃到小的都市部件(路磚)等等,不同面向討論理想都市樣貌。許多設計師也加入我們觀察的行列,像是都市設計師 Jan Gehl 與交通工具創業者 Robin Chase 都提供了跨領域的觀點,他們也分享自己觀察到的新興都市現象,像是分享公寓或是科技智慧住居等等,都是新日常生活的取樣對象。

此外,在新日常主題下,都市現代化也漸漸的朝向更為綠化、健康以及循環的方向前進。對比以往的都市效率,現代都市更需要對氣候變化做出回應,居民也希望投入更多資源,加速整體都市轉換的過程。「期待更理想的都市」這也是本書標題的來源,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出理想中的宜居都市,本書建議應該包括以下5種特質:

  1. 循環資源(resourceful):都市理論上會形成一個自給自足循環的環境,包括生態圈與經濟上的獨立,資源可以重複利用。
  2. 易取得(accessible):不管什麼樣的人種,都可以在平等、包容、多樣性的角度上獲得合宜的住居與鄰居陪伴。
  3. 分享的(shared):在都市中分享是一種屬於社群、合作與共同生活的群居社會,指的是共同居住空間,或者是共用交通工具等等。
  4. 安全的(safe):氣候變遷的必然到來,形成都市必須要加速健康醫療體系的完整性,並且提供少數族群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
  5. 欲望(desirable):都市終究讓人嚮往,如果是一個合適宜人的都市環境,其標準將是走路15分鐘內可以獲取生活所需的各種資源,提高生活品質,並且激發出人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更多的機會。

理想都市的問題意識在於,過去的高速全球化是否毀損過去都市紋理,或者是創造新的生活模式?我們看到許多案例回應日常生活的型態,不像只有一個有/無的答案,而是啟發(inspiraton)。人們受到其他都市文化的啟發,進而創造自己的型態,像是 atelier masōmī 設計非洲 Dandaji Daily Market,就不能使用其他地區常見的多葉植物遮陽。但他們找到隔避陽光的方法,卻仍然受到植物遮陽文化的影響,型態上就很像是廣闊的多葉樹木。這跟原本期待的傳統建築設計可能有些不同,卻能夠實際反映當地的經濟文化。

或者像是女性建築師 Yasmeen Lari 以低成本建築結構回應回應低碳環境的做法,她稱為 barefoot architecture(赤足建築)的設計,就是以當地可取得的竹橄、泥土與萊姆樹枝組合而成,可以抵擋低度地震,並且幫助當地人成立自己的建築隊。現在有 45,000 居所使用此工法,也形成第一個零炭排放的都市計畫。書裡也提及,希望繼續蒐集後續發展,讓都市現代化的討論可以集結成為各自靈感的來源。

最後,我想回到新日常,未來都市將會形成更為宜人的環境,還是會因為疫情變成無人居住之地,人們如何處理日常生活都會彼此影響。如果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行動讓都市居民可以改變過去的習慣,甚至建立新習慣,將會大大影響對於地球的依賴程度,或者說,我們將會跟地球共同擁有理想城市,一切都看人們是否會跟隨著新日常改變。

這本書讓我們感到極為樂觀。

SPACE10, IKEA’s innovation lab, on designing ‘the ideal city’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