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想來點「設計研究」

,

今晚,我想來點「設計研究」

在一場跟課程助理的閒聊中,不知道為什麼,他突然問了一句:那「設計研究」跟「使用者研究」有什麼不同?一開始我還認為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吧!畢竟光靠名字就知道這兩邊關注的主題不一樣,這兩者的差異已經不需要解釋,一個是對設計的研究,另外一個是對使用者啊,有什麼好困惑的。

不過,就當我回答的過程之中卻有新的體會,這有可能也沒有跟誰講過,所以寫在這邊跟大家分享。請各位專家學長鞭小力一點。這次我們就用深夜食堂的感覺,來點設計研究的討論。

設計研究與使用者研究的不同

我是用比較歷史脈絡的觀點來看這兩者不同點。其實設計研究起步相當早,在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美術工藝運動就開始了,主題之一是為了要達成人跟自然的和諧,設計(與設計研究)跟傳統繪畫一樣都是用透視來建構紙面表現,然後再用模型建造立體造型,最後從事機構材料等等的檢討。美術工藝運動比較著名的是巴黎地鐵的入口,或者是建築物上的花草紋設計,獸腳的斗櫃等等都是當時痕跡,設計也漸漸成為一種專業。

人們想要一方面解決過去工匠不被當人看的問題(跟中產階級的崛起有關係,但這裡先不討論),另外一方面像是玻璃或是鑄鐵等等許多新材質出現,做新東西的需求變大,導致對工匠需求量也變大。這麼多工匠要維持所謂的「設計品質(Quality)」,就必須有一些規範來建立要求。這些工匠們開始繪製設計圖,發展一些專業術語,甚至有些新興工法分享,讓不同工匠們都能達到幾乎同樣的設計水準。

當然每一次的設計運動風潮,例如新藝術運動、現代主義包浩斯、後現代主義解構等等,都有時代背景。最後也會發現當時設計(跟設計師)研究的範圍,不脫離物件的一切,像是「形隨機能」就是一個好例子,只要知道「形隨機能」概念,就能夠設計出類似品質的設計。雖然如此,理論上建立學科派別,可沒這麼簡單。設計研究比較像是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y),沒有很多的理論層次,只要很會畫圖有想法就可以了,而設計研究真正成為一個正式名稱,要到1970年代由英國設計學會發起的「為什麼設計學門需要博士?」的討論,才讓設計研究慢慢明確建立起自己的理論學派。

換句話說,設計研究的目的從以前到現在都是以實用主義為主,既不像物理學或是數學等有真理可以辨別,也不像社會學或是人類學等是以找到人的共通原則為目標。設計研究其實很弔詭的容納(或借用)了各式各樣學科的思考邏輯-只要有利於設計特性(Quality)即可。

上面我用了兩個 Quality 來形容設計研究最重要的目標,一個是設計品質上的改進,例如設計流程、商業市場需求或者是使用者心理等等,能夠提高設計命中率。另外一個則是設計特性,包含了材料、工法、思考、表現等等有沒有新的做法,是發現設計還能做什麼,或者是不能夠做什麼。

我們講回來使用者研究。

最初應該是1980年代開始由 Don Norman 從蘋果 Mac 電腦開始使用圖型使用者介面跟人互動開始,我們突然發現在電腦或是智能環境的設計裡,「使用者」會影響設計特性。也就是設計師能不能為使用者做些事情,讓電腦更容易親近人類的生活。為了設計電腦的軟硬體,就必須對使用者做研究才行。

就這樣簡單的想法,使用者研究到現在的發展路徑從心理認知、感知、色彩反應、社會文化環境一路到量化使用者回饋等資料處理,在最近十年可謂是最火紅的應用領域。當然,許多矽谷新創跟傳統電子業都推了一把:Apple 的簡約設計、Google 的演算法或者是Amazon的One-Click都是使用者研究下的產物,只不過他們不說只做而已。

總和性的來說,一百多年歷史的設計研究跟數十年的使用者研究其實互為表裡,都是時代下的產物。只不過比較完整的設計研究領域來看,使用者研究還在發展自己的世界觀,還沒有實質建立專門屬於使用者研究的理論方法。但話說回來,使用者研究現在還在發展路徑上,許多事情並沒有這麼明確,許多新興職業如使用者經驗專家或是使用者研究員逐漸增加,都是可喜可賀的消息。

如果有一天,有個使用者研究學會開始討論:為什麼我們需要使用者研究博士?可能就是使用者研究專門學科的開始。我也是這樣期待著。

既然使用者研究這麼火熱,那為什麼還在還要做設計研究?

就像上面所說的,歷史上雖然每項設計運動各有更迭,也各自有擁護者,但不可諱言的我們已經進入到數位時代,需要新的設計思考邏輯。過去美術工藝時期是工匠是拿鑿子跟斧頭處理木頭等自然材質,現代人則是用電腦跟演算法做資料探勘,意義其實沒有什麼不一樣。主要差別卻在設計工具淘汰的速度,過去可以拿幾張素描來表達思考,還可以被裱起來掛在牆上,現在則有3D繪圖軟體,雷射切割跟 3D Printer 快速建模等等工具快速將點子展開成為實體物件,而且數位工具精度與速度越來越好,幾乎可以跟腦波同步。

在這樣環境下,我們反而看到好多產品或服務慢慢都很類似,幾乎同樣的產品在市場上重複出現,所謂的創新根本很少發生,對我來說,每一條線應該要有存在的理由,每個功能也是,產品或服務外觀就更不用說了。這其實讓我比較好奇,資源如此豐富,為什麼我們做的設計都好像同父異母兄弟姊妹一樣?難道他們都有同樣的規範嗎?當然不是,應該還有另外的答案。

開始研究工作之後才發現設計理論跟現代企業成長曲線的一致性,設計圖跟商業模型也有高度類似的地方,當然設計工具跟程式邏輯也有相關聯,這就是數位設計的開端,這個我們以後再說。像現在開始未來手帖的寫作,其實就是我對設計研究興趣的表達方式之一。

一個設計創新不會平白無故從石頭裡蹦出來,它一定有路徑,有天時地利人和,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背景,而這些正是我每天關注的焦點。也很感謝夥伴的提問,讓我可以重新想過一遍到底差異在哪裡,也更加清楚以後的方向該怎麼走。

今晚,我想來點設計研究,你呢?

今晚,我想來點「設計研究」

一個創新不會從石頭裡蹦出來孫悟空,它一定有路徑,有天時地利人和,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背景,而這些正是我每天關注的焦點。

Add a tag…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

One response to “今晚,我想來點「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