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怎麼來的?大家的心理會浮現 Steve Jobs 的頭像,或者是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的「破壞性創新」,總是背後有個像是天才或是英雄般的人物,在公司會議中獨排眾議,說服大家應該要往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道路前進。事實上,因為在跨國公司體系之下,許多大的決定是小型團隊不斷推進的結果,根本不會有像報導般英雄主義的創新在。創新不是少數人的特權,當然也不限於創新專案團隊。
系列性創新(Serial Innovation)所指的就是有一群努力不懈的員工,持續地推進創新發展,根本無視其他人的批評。這些員工的努力創造了許多奇蹟事例,比起他們創造的故事,他們默默無名,而是一群人不斷的找尋問題的答案並且持續改進。
舉例來說,寶鹼(P&G)Tom Osborn 曾經在一個衛生棉團隊擔任研究開發的角色,當時的衛生棉只被當作是衛生紙概念的延伸,想要在傳統製程上尋找如何加厚的方法,一直都沒有進步。Osborn 加入團隊之後,認為衛生棉將會改善女性生活的品質,他不使用傳統製程改善的方法,而是用生物學與人體工學的角度進行開發。研發時間他不斷說服要用女性的觀點設計產品,過程中也花了不少的研究經費,摘來許多人的批評。但是他沒有放棄,一直堅信自己的想法並沒有錯,不斷的執行產品原型-測試-改造的流程,研發結果讓新產品獲得女性使用者一面倒支持,他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給各國業務看,卻沒有人支持。
設計開發結果讓他陷入困境,設計出跟當時加厚衛生紙概念差很多的衛生棉產品,變得又輕又舒服,不過成本就比較貴,也要修改原先已經跑得很順的生產線。新的輕薄衛生棉招來同事們的反感,認為他阻礙了原本的事業發展。他曾被當作問題員工,失去辦公室、電話跟所有支援,差一點就要被解雇。
直到有個海外分公司經理認為有市場,才讓衛生棉的點子成真。現在衛生棉已經是寶鹼公司一年數十億美金的生意,沒人想過它原本是腰斬的產品點子,更不要說世界上的女性根本就不知道有 Tom Osborn 這個人存在。
2020年,系列式創新重回戰場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在2020年6月22日發布了一個研究報告:The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2020: The Serial Innovation Imperative,指出不管是什麼樣的經濟大恐慌,或者是金融危機,創新力強的企業都會選擇快速回應危機,調整經營角度,創造新的價值,強力回復到恐慌前的業績成長。舉例來說,回顧 2008-2009 年黎曼兄弟的次貸危機,2007年選入BCG創新企業的前50名企業,在2009年的表現,在總股東權益(TSR)以及市場整體營收(MSCI World)指標上,都高於其他上市 5.6% 的水準。
COVID-19 疫情也是如此,新的制約條件、價值觀、企業危機都需要新的思維,在報告裡也指出:如何快速應對激烈變化環境、重複不斷的創新能力、佔領競爭優位,都是重要的企業能力之一。另外一方面,這也跟系列式創新所強調的本質有關係。每年調查報告中有50間企業是每年的創新標竿,但是,連續每年能夠不斷創新的只有8間,分別是:Alphabet(google母公司、Amazon、Apple、HP、IBM、Microsoft、Samsung、Toyota。
這些跨國企業除了規模之外,也不斷推陳出新找出創新價值,這也顯示出系列式創新有多麼困難。護國神山台積電除了排不上前50名之外,也沒有任何台灣企業可以站上前50名,亞洲也只有中國的小米、日本的Sony、Hitachi、Toyota可以佔有一席之地,就可以看出持續創新也是種企業能力。比起台灣比較追求短期的市場創新,缺乏長期的策略創新,「創新」對於台灣企業的意義為何?也是值得審視。
此外,雖然報告只有提到前50名企業,但是他們也發現,疫情之中的創新能力跟規模沒有關係,許多中小企業投資在創新研發與市場開發的比例都大於大型企業,這也表示中小企業有時候比大企業更需要接受創新觀念,動作也需要更快才行。
哪種員工才是系列式創新者
話說回來,站在系列式創新的角度上來看,Osborn 跟其他的員工有什麼差別?首先,就是解析什麼樣的員工能稱為系列式創新者(Series Innovator):
- 個性(Personality):有系統思考的能力,也擁有看到全體圖像(whole picture)的習慣
- 工作觀(Perspective):融合「不管怎麼樣都要獲利」的商業頭腦,以及「比起獲利,想要讓世界更好」的倫理觀
- 動機(Motivation):目前企業想要解決的外部顧客痛點,以及自己想要創造什麼的內部慾望
- 準備(Preparation):強烈的學習需求,並且時時準備自己
加上 - 流程(Process)
- 政治力(Politics)
總合為「 MP5模型」,就是讓組織能夠動起來的系列式創新者的特徵。
簡單來說,企業的創新模型就兩種:「技術主導型」還是「市場主導型」。「技術主導型」雖然是用最新技術導入市場,但是常常也會生產出不知道要買給誰的產品,或者是訂價過高的情況。另外一種「市場主導型」創新追求快贏(Quick Win),市場缺口快速填起之後,很難撐到10或20年。這兩種創新模型各有缺點,簡單來說不管是技術還是市場哪一個主導,都需要精確的理解到本質上的解決之道,就像是常常說的「人們買鐵鎚的目的不是那個鐵鎚,而是那個打在牆上的洞」,創新也是如此,工具只是輔助,重要的還是企業獲利與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倫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