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日常系列
世界上的白領階級、不動產業主、政府等相關人士都參與了一項對於未來辦公室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因為疫情的關係,各國出現不同的辦公室文化現象。舉例來說,法國的白領工作者還有84% 照常上班,英國卻只有不到 40% 還在通勤。而且,Twitter 的CEO Jack Dorsey 認為以後員工都可以長久的在家工作,但Netflix的 CEO Reed Hastings 卻否定遠端工作的效果,認為會傷害了企業文化的形成。
類似這樣相反的意見在網路上互相討論,好像沒有個正確答案,我們卻能在歷史與辦公室工作的效率兩方面觀察未來辦公室的可能性。
當回顧歷史,200年前蒸汽火車的功能是運送大量的工人往工廠走(現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仍然如此),到了 19 世紀後半,工廠卻被辦公室取代,辦公室工作成了日夜開會、會議紀錄、訂單與報告的代名詞。為了大量的紙類作業,勞工必須要轉換技能成為白領辦事員,以及建立電車通勤等辦公室的通勤習慣。
辦公室工作讓通勤時間變長,時間與空間分割下也難以照顧家庭。不要說兼顧生活與工作,常常下班已經很晚了,所以現在辦公室生活增加了許多過去難以想像的家庭型態(雙薪家庭或是擁有多份工作的單親家庭)。即使1991年誕生了PDF檔案互換格式,Zoom視訊會議與Slack溝通軟體發展也近10年,據統計,能純熟使用資訊科技的企業也只不過5%水準。
當然這水準在COVID-19疫情的時候一口氣上升了數倍不止。原先的工作習慣與官僚文化已經被疫情打破,垂直的上報系統變成水平協作項目,最近連上法庭都可以用Zoom取代。重要的是,如果疫苗問世之後,當白領階級不需要擔心安全問題時,會不會回到過去依賴辦公室的工作型態?
我們參考控制比較好的國家或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例如德國有74%工作者依然通勤上班,但每天去公司的比例卻只有原先的一半。另外一方面,如果在家工作持續普及,會不會影響原先在辦公室的討論風氣?影響員工互相激盪的創造力,或者是跟團隊感情不佳的狀態?關於這些問題,許多公司的解方是建立特定時間帶,讓員工可以聚集討論,也能交換彼此的經驗與資訊。不管如何,都需要建立新的辦公室文化。
對於政府來說,也面臨都市的飲食產業倒閉與市營電車系統鉅額虧損的赤字,紐約地下鐵甚至達到了160億美金的預算困窘。政府非常希望能夠讓這些人回到城市上班,試圖恢復經濟,但我們都知道幾乎無法回到原先的生活。可能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勞動基準相關法規的調整。現在有關在家工作適用的法綠條紋仍舊不完備,需要明確的法律指示,才能提供企業與勞工基本且基本的責任與義務。
第二,政府也需要重新審視都市開發政策的關係。在這100年中間,城市是高樓大廈與儲藏紙本工作的環境,從數位的角度看起來非常的過時。如何將都市原本的人口壓力解放,再開發適合自行車或步行的個人移動環境,減少大眾運輸系統的運量,轉換成為水平多重的都市規劃,都是重要的政策調整。
用多樣視野觀察新日常的變化,創造新的都市價值,或許新辦公室文化誕生的時日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