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d 總編 Chris Anderson 在 2004 年發表的「長尾理論」已經是許多網路經濟模型的基礎,贏者全拿的競爭模式讓創作者無法藉由小眾市場生存,這也讓許多遊戲或是影音內容逐漸變得單一。也就是說,不管是Spofity、TikTok或是主流的Youtube,能夠獲得合理報酬的創作者極為少數,卻被當成標準成功個案,卻忘了許多創作者無法在平台上面賺取適當的收入,直接造成「中產階級創作者」的消失。
天使投資人 Jin Li 也最近觀察到,所謂的「創作者(Creators)成長模型」變得非常極端,大部分的創作者無法在網路平台獲得關注,對於未來的創作經濟可能造成階級對立。或許有些創作者就此放棄創作,反而對產業來說不見得是件好事。所以寫了一篇文章提倡社群平台必須要關心跟鼓勵「中產創作者」,以達到生態平衡。
她舉一個有關美國夢的例子。美國本身就是個移民社會,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是放棄母國的生活,來到自由平等的國度拓展自己的事業。這也像是社群網路,許多人可能都是放棄原來的平台,移民到其他的平台,希望在新平台獲得關注。
但是,社群創作者真的有受到平等對待嗎?理論上,網路平台就是一個依靠實力賺取收入的地方,事實上卻不然。Spotify 只有前1.4%(約43,000人)音樂表演者可以獲得一季22,000美金的收入,其他的98.6%一季卻只有36美金而已,是個貧富不均的世界。
如何讓社群平台多樣化,就像是美國夢一般讓許多人可以獲得相等的關注與收入,就變成現在社群平台最重要的課題。舉例來說,手遊社群平台 Roblox 裡,2018年約有8到10%使用者貢獻了全部的營收,但在2020年,變成20到25%的使用者,擺脫長尾理論,成了真正可以支持各樣手遊的平台。
Jin Li 整理了10項提案,讓社群平台了解如何藉由設計增加中產階級的可能性:平台可以在網站介面上刻意提出一些比較利基的領域,提供使用者其他內容選項。演算法也可修正成為多樣化推薦,並非只有爭取大量曝光。社群也可以強調粉絲的高度投入,建立起創作者信心,並且得到具體的回饋。像是提出最低創作者收入(UCI),就像是最低基本收入(UBI)一樣可以讓創作者在初期就可以獲得穩定生活的費用,專心在創造內容上。像是TikTok就有一個創作者基金,讓中產創作者也可以獲得基本收入,增加創作成功的可能性。也能透過資本協助,讓創作者跟粉絲社群形成「自有國度」,如此一來就可以自給自足等等。
創作者都對創作有夢想,文藝復興時代有許多沙龍都是由貴族等資本階級金援成立的,也間接創造許多古典樂或是文學的誕生。在網路時代,如果我們可以藉由網路資本讓許多中產創作者出現,長久下來或有甚麼樣質量的變化,是社群平台的注目焦點之一。